2008年9月9日 星期二

東野圭吾/惡意:讀後感

Photobucket惡意 -- 作者:東野圭吾

人氣作家日高邦彥在移居加拿大的前夕於家中慘遭殺害,命案現場的發現者是作家的新婚妻子,及同樣身為作家的昔日同窗好友野野口修。
野野口修決定將好友的意外經過紀錄下來,而這份紀錄也成為刑警破案的關鍵線索,經過一連串的抽絲剝繭下,殺人真兇現身了,而隱藏在殺人動機背後、令人不寒而慄的惡意呼之欲出。
--以上摘錄自博客來內文簡介--

惡意的構成採用雙視點,以案件相關人野野口修的筆記與刑警加賀的偵辦紀錄交互自述,讓讀者藉由兩人的語言了解並掌握事件的情況。

*注意:以下有劇情捏它

說來汗顏,這本算是我第一本完整讀畢的本格推理小說。
在閱讀書籍前序時便稍微知道惡意採用了敘述性詭計,使得我在閱讀本書時總會下意識懷疑書中角色所提供的線索,比平常更具警戒。這樣多少失去咀嚼此書的樂趣,也讓我對此書的評價可能會有多少不公。

從整體的表現來看,東野的語言表達是一種平穩。他不胡亂製造轉折,敘述的方式理性且溫順,雖不算一氣呵成,但也能流暢通讀。
因為使用角色的案件筆記作為視點,第一章節瑣碎且過於平穩的口吻稍嫌沉悶,這讓習慣乙一充滿張力與緊湊文字的我有些不耐;但再換入下一個章節,文字的緊湊卻急遽開展:刑警加賀的推理、警方與嫌疑犯的語言針鋒、事件動機的探詢、以及最後真相的揭發,東野洗鍊的表達能力讓事件的發展更富張力,人物的刻劃也寫實生動,尤以刑警加賀與野野口的鬥智交手讓人目不轉睛。

事件發展到中後段,藉由加賀的到處探訪,我們漸漸了解死者日高與加賀的國中往事,也從他人的描述中察覺到認知的衝突:日高真實的形象。
惡意的精采處在於真相的著眼點。突破以往犯案思維,兇手千方百計隱瞞的不是自己犯案的事實,而是其後真正的動機;於是從一開始,讀者便陷入野野口所佈下的最大陷阱--對日高性格的側面描寫。

最後的真相其實不如我所期待的更具衝擊,整本書的發展也並未超乎想像,這讓我多少有些失望。即使如此,惡意顛覆的犯案觀念還是讓我耳目一新,而這種交互視點的敘述也讀來有趣。

隨著加賀的偵辦進行,國中時代校園暴力的輪廓逐漸清晰,動機的真實愈漸明朗,野野口的惡意從文字間滲透出來,最後我們了解這讓人致命的能量的形成,卻帶給讀者另一種感知的衝擊:不是仇恨,不是暴力,反是恩德的施予所產生的自卑感,膨脹再膨脹,連同嫉妒、不甘,一口氣化為極大的惡意。

於是我們發現了,每個人都在散發著惡意。

嫉妒、不甘、比較之下的自卑感,我們如同野野口修般,存在著這些負面能量,隱而未見。

在最後加賀揭發野野口修無法用言語解釋的巨大惡意時,話語間卻反投至讀者身上,在加賀的推理裡察覺與野野口修類似、來自自己的負面情感。

我想,這是東野最後揭發的真相。

--
從故事裡地位甚為重要的一本書《禁獵地》出處的一段文字,清楚且令人恐懼的闡述:「令他害怕的,並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討厭自己的人所散發的負面能量。他從來沒有想像過,在這世上竟然會有這樣的惡意存在。」

東野給予校園暴力做下註解,真正讓人疼痛的並非暴力本身,而是那幾乎吞噬自己的他人厭惡。

同理,對受害者漠視不見的明哲保身,驅使了恐懼,助長了惡意。
結果惡意無法消滅,只能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