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號意外引發的熱潮我想可以歸因於本土意識崛起與經濟衰退下娛樂產業(尤其電影)的逆勢成長,網路的普遍性更讓口碑行銷有了最大的功效。
海角七號對我來說是倒吃甘蔗的類型,越後面越精采、越好看、越感動。我是南部土生土長的孩子,海角七號與其說是充滿濃厚的台灣味,我倒覺得南部的鄉村樸實才是架構鏡頭的主味,他們的真與樂才是電影拍出的當地食材。
網路上不少人批評情書故事的路線其實可有可無,但我反而認為,因為有這段劇情,阿嘉才會做下不願與友子分離的決定;日據時期分離的兩個戀人,是現代阿嘉與友子的對照,它帶給阿嘉勇於守護愛情的決心。
海角的主線其實是愛情。地方發展與樂團表演都只是營造氛圍、推動劇情的催化劑,真正感染觀眾的除了音樂與共同的土地經驗外,還有兩段相隔數十載的愛情--尤以情書的故事最為打動人心。
當在野玫瑰欲泣的旋律中,白髮斑斑的友子緩緩翻起來自海洋彼端綿延的思念時,不墜的愛情與哀悽的分離在我心底翻湧,激起的情緒是我始料未及;可能從電影開始的那刻起我就被一點點的添加不知名的成分,直到這份愛戀到達圓滿的終點時才猛然發酵。
海角七號的廣受好評的確言過其實,我想要重看一遍的部份也只有最後的樂團表演(而且是爲了音樂)與結尾的日語版野玫瑰。但海角帶來的熱浪的確給國片打了一劑強心針,我樂觀其成,相信只要台灣觀眾與投資方不放棄,台灣的影視製作人員也不會放棄。
最後,我想稍微提及電影娛樂慣用的商業活動--置入性行銷。海角內的夏都酒店、馬拉桑,甚至是中孝介,即使有人會批評這種行銷手段干涉了電影的藝術價值,但不能否認電影是大眾娛樂,是面向大眾的藝術與商業行為;這不可恥,也不利慾薰心,這只是影視製作者在合理的範圍內期能獲得更多製作成本、更多上映通路的合理手段,目的都是爲了能最大值把自己最佳的電影帶給最多的觀眾。
目前大眾對國片的關注需要持續,台灣的電影並非不好,懷著熱血與夢想的製作人員依然存在;其實,國片只是缺了點我們的支持與企業的投資。電影需要觀眾。
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電影]海角七號:音樂、土地、愛情的感染與發酵
2008年10月5日 星期日
[電影]超異能10號房:過癮、過癮,還是過癮!
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對電影台播的電影總有特別的執著,每隔幾天就要花近一個小時排定日後觀影的時程表,甚至開通google的行事曆服務就只是為了安排這種閒人才會幹的事。
前幾天在Star Movie的時刻表看到超異能10號房的名字,原本還想說這是甚麼鳥譯名,查了一下imdb才發現他高達8.4分(我選片有90%是從imdb的分數來決定的,完完全全的被數字牽著走),而且還是共三集的TV mini-series接成電影一次播送(重點是接得還蠻順的,每集中間偶有的黑幕我可以忍受)。
從下午三點半播到晚上九點,連續五個半小時我都坐在電視機前,憑著過人的毅力與很有空的時間才把這部讓我感到十分驚艷又十分過癮的大長片看完。
雖然是迷你TV影集,但製作的質感有如電影(甚至可以打敗一堆號稱電影的電影XD),設定的創新與劇情的安排更是難得的優秀,除了收尾的方式讓人感覺伏筆未解、似有續集外,綜觀來說是絕對值得一看的佳片(我給9分)。
劇情是由上帝的房間與房間內的「物件」作衍伸,各方人馬抱持各種目的產生交錯糾葛。結構雖是典型的三幕劇,但轉折與衝突緊湊,編劇顯然很擅長製造高潮與懸念,不只題材與設定上頗具新意,物件的使用方式、角色的行動、故事的發展等都彼此緊緊相繫;不僅充分利用各項設定,各種元素也環環相扣且極具邏輯(可惜結尾壞了這邏輯)。
劇本裡有許多令人讚嘆的新穎想法,編劇所架構出的世界觀與設定極具邏輯又前所未見;即使是離美國首播兩年後的今天,現在看來仍然新穎獨特,至少目前我從未看過類似的片子。
物件的能力讓劇本有很大的時空特質,鑰匙、車票、照片、五元硬幣等都是可以超越物理限制,甚至物件彼此共體冷熱、痛苦,但唯有主物件--佔有者才具實際意識,完全接收所有物件的感受。
佔有者的出現可以說是劇情的最大謎底,他實際存在卻喪失原有存在,一切都是這樣突然到來,甚至自己同樣具有無堅不摧的不死能力。
佔有者的遭遇到底是現世的存在被抹煞,抑或是平行世界的觀點?從佔有者給的資訊可以得知空間不只一個,集結所有物件所開啟的力量也會造成現世的撕裂。
以科學來談這可能套入蟲洞與黑洞的想法,每個物件都是現世與蟲洞的連接(key),房間的存在就是蟲洞,而蟲洞不只一個,蟲洞內部也沒有時空的概念,主角的女兒則是卡在其中一個蟲洞裡。
如果我們把房間(蟲洞)的功能視為一個能讀取外部語法庫的裝置,而它只能辨識「物件」的語法並套入它,每次開啟房間就要讀取上一次的儲存資料並執行預設值(回到原位),無法辨識的便不會顯現,這就是重整;主角的女兒就是無法辨識的語法,雖然被讀取卻無法執行程式(顯現),雖存在卻不覺存在。
當全部關鍵的語法(物件)讀取並套入後,裝置(房間)的程式就能完全執行,蟲洞開啟後連接黑洞,而黑洞連接的就是鏡射的世界--佔有者可能就是從鏡射的世界過來的;而所謂的現世撕裂,則是黑洞開啟後吞噬這一方的世界。
除了科幻設定外,「人」也充滿編劇的巧思,當中最顯著的就是後來自稱成為先知的魯伯。魯伯的執著在劇裡製造不少壓迫感,有趣的是從頭到尾--感覺自己有使命與後來成為先知--都只有魯伯自己的宣稱,觀眾看不到任何客觀證據顯示一切皆如魯伯所說「受到指引,這是他的天命」;這可能反映了期望自身是與眾不同,於是將想法膨脹並自我催眠,藉由虛有的事與誇張化來肯定自己的獨特--無法說是自大或自悲的心態。
超異能10號房是很特別的觀影經驗,沒有太多大道理,就只是單純推理解謎,充分運用各種元素,一步步將故事往驚人的方向推進。這樣極具張力、緊湊、意外、過癮的劇情,可能就是每個愛影人最基本渴望的東西了。
2008年10月2日 星期四
[電影]魂歸傷膝谷:文化傳統,一骨一肉,吾等不可捨
--文化是我們的骨,傳統是我們的肉;一骨一肉,驕傲自尊,吾等不可捨。
1876年的美國,白人正用自以為是的傲慢態度,以武力、文化、科學文明,一步步侵略原住此地的印地安人。HBO的自製電影魂歸傷膝谷講述的便是這段令印地安人絕望痛苦的哀傷歷史。
在白人的強勢政策下,多數的原生印地安人被強迫住進保留區,過著喪失傳統、接受救濟的半起討生活。
蘇族人的部落酋長坐牛不願屈服於這種政策,率領部眾持械抵抗;甚至遠逃寒冷的加拿大邊境,一心只想維持部族文化,不願遷入保留區內被白人管理。
查爾斯不是他的原名,這只是白人老師強迫他從聖經史籍裡取的白人名字。長大後表現優異的查爾斯在回憶這段往事時,他帶著憤恨、激動的情緒傳達,白人老師當時的文化傲慢是如何踐踏他對自我民族的認同與驕傲;這樣年紀的孩子,最後難以抵抗的屈服了。
蘇族人原以狩獵與採集野生果物為主,有著自己的神靈崇拜、自己的聖山聖地;他們對酋長也是絕對的敬仰,酋長的身份地位無法侵犯。
酋長坐牛在歷經數年,為了部眾的生存問題不甘不願地遷入保留區。保留區訴求著「大家都是酋長」的政策,被白人統治管轄的印地安人皆眾平等,沒有酋長的地位、身分,更被迫改變印地安人的生存方式、文化傳統,只能過著耕種與接受白人救濟的生活。
首先是聖地黑山,電影的一開場我們可以看到白人政府為了挖掘黑山的黃金而趕離蘇族人;再來是保留區內的蘇族人,另一部落的酋長赤雲在「大家都是酋長」的政策與困苦的生活裡不被保留區裡的族人繼續尊重;接著是坐牛的率眾投降,辦事處的白人處長低蔑他的酋長身分,原本驍勇的坐牛也在保留區低迷的生存裡逐漸墮落,日日不事生產,只靠誇大故事和收取拍攝費過活。
蘇族人眼中的光輝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道不盡的絕望與哀痛;強勢文化的傲慢與侵略,讓蘇族人在保留區喪失原有的傳統。骨肉崩析,精神與心靈的支撐早已殆盡,蘇族人甚至得裝病領取小瓶魚肝油,只爲沉醉於成分裡含有的微量酒精。
參議員亨利原本是查爾斯的夥伴,同樣盡心力在印地安議題上,努力爭取蘇族人的良好生活。但是再多金錢的補助,也無法真正提供蘇族真正需要的--自己的傳統、文化、信仰、生存方式,真正屬於蘇族人的東西。
亨利的立意良善,但正如他與查爾斯的對話所說:「對,我不是蘇族人,但我知道他們需要土地擁有權,未來他們能生活得更好。」白人自大地以為給予的東西都是蘇族人需要的,只站在高人一等的角度傲慢對待蘇族的文化,源於憐憫的自以為是極具諷刺。
在蘇族的流言與白人的戒慎恐懼的交叉醞釀下,緝查槍枝的行動轉變成傷膝谷內的千人大屠殺。1890年12月29日,上千名蘇族人在傷膝谷內遭白人軍隊射殺,酋長坐牛也在同天遭士兵槍擊死亡。
大雪漫天的季節裡,我們看到遍佈地上的上千死者;令人愕然的,卻有幾名白人擺弄地上遺體的姿勢,只爲了拍攝一張看來死相撼人的照片。
傷膝谷的屠殺從此在查爾斯心裡結痂,此後的工作與生活屢遭不順。
電影的尾段,查爾斯在莫可奈何下接受亨利的印地安人改名運動,這與少年時期的經歷一樣,是強制印地安人改白人名字的政策。這時的亨利與我們都能發現,查爾斯的眼神與保留區的蘇族人一樣,只有深沉的絕望與哀傷。
查爾斯最後拿起少年時在戰爭中勝利而贏來的羽飾,崩潰大哭,甚至遲遲無法丟入河中。蘇族的文化與傳統在查爾斯心中難以割捨,看到這裡也讓我鼻酸(其實鼻酸好幾次了)--代入台灣自身,包括主權與文化,若被他人滅奪時那份心中將熄的火;如割骨割肉,受人牽制。
若吾等族人是樹,文化與傳統就如我們的根,不能喪失。原有的傳統與生活一但消失,我們無法辨識自己,自我認同將逐漸扭曲。
在比較之中必有高低、優劣、強弱,侵略是傲慢的結果,傲慢是文化與文化碰撞中最可怖的態度。要人與人、族與族之間絕對平等尊重幾近空談,心底的蔑視或是崇拜,無可奈何的在人心裡滋長。同樣地,來自高人一等心態的弱勢關懷,只是強勢將自身想法套入他族;其結果是欠缺治本的行為,自慰式的救助行動幫不了任何人。
文化是我們的根,傳統是我們的本;無根無本,行屍走肉,吾等力避之。